山西省煤矿建设协会-yb亚博全站首页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2-08-25

中国产煤大省山西正不断提高发展的“含绿量”。10年来,山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几台机器对山西介休市义棠煤矿井下的隔水层进行充填加固(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走进山西介休市义棠煤矿附近的一座“绿屋”,几台机器正对井下隔水层进行充填加固。“这是保水开采,能防止突水事故,又能避免破坏地下水资源。”煤矿总工程师李实说。
  根据测算,每开采1吨煤要损耗2.48吨水。李实说,煤矿现在采用的这项新技术让吨煤成本增加约20元,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经过2年治理,目前保水开采试点效果很好,可以把该技术应用到其他带压区域。”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10年来累计产煤近100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任务很重。
  目前,山西正重点推进40座煤矿绿色开采试点。根据各自情况,山西鼓励试点煤矿开展矸石返井、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山西省政府表示,力争到2035年形成煤炭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数字赋能使山西煤炭绿色开采更加智能化。在山西鹏飞集团5g 中央调度指挥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正实时展示200公里外一座煤矿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样的实时画面还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
  山西鹏飞集团数字智能化中心负责人刘峰说,有了数字化系统,一旦发生安全隐患,过去低效的层层上报将改为实时上传。通过智能化转型,带动生产效率提高40%,能源转化率提高44%。
  目前,山西已建成22座智能化煤矿、548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并有24座煤矿实现5g入井,采掘效率大幅提升。

这是山西鹏飞集团5g 中央调度指挥管理平台(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新兴产业探路“高精尖”
  在加快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山西也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山西省政府表示,未来将通过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文旅融合四条路径,壮大新动能。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有一种钢材薄如蝉翼,厚度相当于普通a4纸的四分之一。因其可以用手轻易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
  公司首席工程师廖席入职十年来,见证了不锈钢产业从“粗厚重”到“高精尖”的蜕变。这种只有0.02毫米厚的超薄钢材,曾历经700多次试验失败,攻克了600多项设备和工艺难题。
  “过了四五年的苦日子,才换来如今的百炼钢成绕指柔。”廖席说,公司已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产品主要用于柔性显示屏、精密仪器等领域。
  “手撕钢”的成功探路是山西产业转型的缩影。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山西加快产业转型,着手壮大新兴产业。
  位于山西东部的“煤城”阳泉市近年来携手百度、智行者等科技企业启动车城网建设,目前已成为中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城市。“如今,当地市民通过手机app查看自动驾驶公交车的行驶路线、运行时间、站点等信息,还可以免费乘车。”阳泉市车城网项目运营主管史钦君说。
  氢能也是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的先导性未来产业。上个月,位于山西孝义市的鹏飞集团北姚加氢综合能源站投入使用,首辆氢能重卡在此顺利完成氢气加注。
  “一万辆氢能重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140吨。”鹏飞集团鹏湾氢港项目总指挥索升富说,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山西氢能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焦炭生产的副产品焦炉煤气能更便捷地提取氢气,实现从“黑”焦炭到“绿”氢能的高效转化。

这是山西阳泉市的自动驾驶公交车(2022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志豪 摄
  厚植生态底色
  时值暑期,大同市郊外的云冈石窟景区内游人如织。5万余尊雕刻精美的千年造像中,有一些还残留“灰头土脸”的痕迹。
  原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负责人王恒说,云冈石窟附近煤炭资源丰富,30多年前,运煤车在景区外日夜疾驰,飞扬的煤灰给景区内的石窟造像蒙上了灰尘。
  大同市空气质量曾排名全国倒数,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困扰。为扭转“煤都黑”的形象,大同先后对运煤道路进行改线,并开始全面控制煤污染、实施城市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同市从“煤都黑”到“大同蓝”转变的成功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21年,大同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均排名山西省第一。
  开展蓝天保卫战的同时,一场构筑“绿色长城”的运动正在黄土高原上接力。
  近10年来,山西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8.03%提升至2020年的23.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绿水青山让不少村庄吃上“生态旅游饭”。31岁的李振江结束在北京打工,回到老家昔阳县大寨村,靠着在村里的旅游公司工作和经营两家纪念品商店,他一年能有超过10万元的收入。
  “家门口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李振江说。

中国产煤大省山西正不断提高发展的“含绿量”。10年来,山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走进山西介休市义棠煤矿附近的一座“绿屋”,几台机器正对井下隔水层进行充填加固。“这是保水开采,能防止突水事故,又能避免破坏地下水资源。”煤矿总工程师李实说。

根据测算,每开采1吨煤要损耗2.48吨水。李实说,煤矿现在采用的这项新技术让吨煤成本增加约20元,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经过2年治理,目前保水开采试点效果很好,可以把该技术应用到其他带压区域。”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10年来累计产煤近100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任务很重。

目前,山西正重点推进40座煤矿绿色开采试点。根据各自情况,山西鼓励试点煤矿开展矸石返井、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山西省政府表示,力争到2035年形成煤炭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数字赋能使山西煤炭绿色开采更加智能化。在山西鹏飞集团5g 中央调度指挥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正实时展示200公里外一座煤矿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样的实时画面还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

山西鹏飞集团数字智能化中心负责人刘峰说,有了数字化系统,一旦发生安全隐患,过去低效的层层上报将改为实时上传。通过智能化转型,带动生产效率提高40%,能源转化率提高44%。

目前,山西已建成22座智能化煤矿、548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并有24座煤矿实现5g入井,采掘效率大幅提升。

新兴产业探路“高精尖”

在加快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山西也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山西省政府表示,未来将通过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文旅融合四条路径,壮大新动能。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有一种钢材薄如蝉翼,厚度相当于普通a4纸的四分之一。因其可以用手轻易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

公司首席工程师廖席入职十年来,见证了不锈钢产业从“粗厚重”到“高精尖”的蜕变。这种只有0.02毫米厚的超薄钢材,曾历经700多次试验失败,攻克了600多项设备和工艺难题。

“过了四五年的苦日子,才换来如今的百炼钢成绕指柔。”廖席说,公司已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产品主要用于柔性显示屏、精密仪器等领域。

“手撕钢”的成功探路是山西产业转型的缩影。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山西加快产业转型,着手壮大新兴产业。

位于山西东部的“煤城”阳泉市近年来携手百度、智行者等科技企业启动车城网建设,目前已成为中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城市。“如今,当地市民通过手机app查看自动驾驶公交车的行驶路线、运行时间、站点等信息,还可以免费乘车。”阳泉市车城网项目运营主管史钦君说。

氢能也是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的先导性未来产业。上个月,位于山西孝义市的鹏飞集团北姚加氢综合能源站投入使用,首辆氢能重卡在此顺利完成氢气加注。

“一万辆氢能重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140吨。”鹏飞集团鹏湾氢港项目总指挥索升富说,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山西氢能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焦炭生产的副产品焦炉煤气能更便捷地提取氢气,实现从“黑”焦炭到“绿”氢能的高效转化。

厚植生态底色

时值暑期,大同市郊外的云冈石窟景区内游人如织。5万余尊雕刻精美的千年造像中,有一些还残留“灰头土脸”的痕迹。

原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负责人王恒说,云冈石窟附近煤炭资源丰富,30多年前,运煤车在景区外日夜疾驰,飞扬的煤灰给景区内的石窟造像蒙上了灰尘。

大同市空气质量曾排名全国倒数,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困扰。为扭转“煤都黑”的形象,大同先后对运煤道路进行改线,并开始全面控制煤污染、实施城市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同市从“煤都黑”到“大同蓝”转变的成功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21年,大同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均排名山西省第一。

开展蓝天保卫战的同时,一场构筑“绿色长城”的运动正在黄土高原上接力。

近10年来,山西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8.03%提升至2020年的23.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绿水青山让不少村庄吃上“生态旅游饭”。31岁的李振江结束在北京打工,回到老家昔阳县大寨村,靠着在村里的旅游公司工作和经营两家纪念品商店,他一年能有超过10万元的收入。

“家门口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李振江说。


yabo亚博88的友情链接
政府机构
能源集团
会员单位
行业相关网站
媒体网站
网站地图